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的不断提升,海外充电桩市场建设成为当前新能源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国外充电桩建设存在巨大缺口,而国内市场则面临严重的内卷化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制造业的红利期给充电桩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尤其对于那些能够抓住机遇的企业来说,海外市场将成为其主要发展方向。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欧盟国家电动汽车销量达到142万辆,但充电桩建设却未能跟上,导致车桩比高达16:1。美国的情况更为严峻,截至2022年,美国拥有13.1万个公共充电桩,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为330万辆,公共充电桩比已从2011年的5.1提升至2022年的25.1。这些数据揭示了海外充电桩市场巨大的潜在增长空间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
过去几年,海外充电桩需求持续激增,成为全球各大跨境电商平台的抢手货。仅今年3月,海外充电桩采购需求就激增218%。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未来5年,中国企业有望占据欧美充电桩市场30%-50%的份额。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普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加速。
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市场中,中国充电桩企业加快了出海步伐。根据阿里巴巴国际站跨境指数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海外商机将快速增长245%,预计未来需求量将增长近3倍。面对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企业积极响应,纷纷成立充电桩出口相关公司。
在众多出海充电桩企业中,快充成为重点布局对象。目前,中国企业已开发出包括快充、慢充、光储一体化、充检一体等多种类型的产品。然而,中国充电桩企业要想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仍需克服一些挑战。
首先,电池认证是出海的第一难点。业内需要关注的主要行业标准是欧标CE认证和美标UL认证。CE认证为强制认证,认证周期为1-2个月,主要适用区域为欧盟成员国,认证费用约数十万元人民币。UL认证是充电桩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主要认证标准之一,认证周期约为6个月,费用高达数百万元人民币。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充电桩接口标准也有所不同,企业需要重新启动研发项目,调整接口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
其次,渠道建设也是一大难点。国外市场存在一定的客户壁垒,中国企业需要克服品牌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多种渠道拓展客户。不少中国厂商通过参加国际充电桩展会等渠道,找到了新的业务拓展途径。同时,积极参加国际充电桩展会也是展示自身产品和技术的好机会。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欧美市场,快速能源补充一直是电车车主的迫切需求,除了住宅和工作场所,高速公路、商场停车场等场景都需要快速充电服务。但欧美市场交流桩和直流桩数量差异较大,公共充电桩中仅有约10%为快充直流桩。随着政策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快充直流桩市场增速将持续加快。东吴证券研究所预测,到2025年,欧美市场空间将分别达到187亿元和79亿元,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6%和112%。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海外充电桩需求持续增长,但也存在认证标准、渠道建设等问题,中国充电桩企业正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德国政府对大功率充电桩提供高额补贴,美国联邦政府也提供了50亿美元的补贴支持公共充电桩建设。这些政策不仅刺激了市场需求,也为中国充电桩企业提供了更多商机。
在政策利好背景下,国内各大充电桩企业纷纷加速海外标准认证,抢占市场份额。其中,能联智能电气创始人兼CEO王阳观察到,去年不少海外充电桩企业都在积极进行欧洲CE、美国UL等标准认证,为今年的市场拓展做准备。
可以说,欧美市场对充电桩产品的要求非常严格,认证周期长且成本高昂。因此,中国充电桩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充电桩接口标准存在差异,需要企业重新调整产品并进行研发。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政策变化,中国充电桩企业需要加强研发和产品创新,拓展渠道和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了解当地市场和政策趋势也是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甘春明总结道:“保持对政策趋势的敏感度,并与行业协会、地方组织和政府部门保持沟通是企业运营的一部分。根据市场需求和监管趋势的变化,提前预判业务和产品布局,这正是风险和机遇所在。”
随着欧美市场对大功率直流桩、超级充电桩需求的增加,充电模块、液冷充电枪线缆等配套零部件也有望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美国要求所有享受补贴的充电桩必须在美国制造,欧洲也在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这些政策一旦实施,将对充电桩出口产生直接影响。面对这些挑战与机遇,中国充电桩企业需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与本土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市场。通过抓住政策机遇,加强研发创新,拓展渠道合作,中国充电桩企业有望在海外市场取得更大的成功。
苏西
四川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0086 19302815938
发布时间:2024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