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随着城市充电桩密度的不断提高,在城区给电动汽车充电变得十分便捷。然而,长途出行仍然让很多车主对补充能源感到焦虑。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方电网有限公司联合印发的《加快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指出,力争到2022年底,全国范围内淘汰高寒、高海拔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境外高速公路服务区可提供基本充电服务;2023年底前,有条件的一般国道、省道干线服务区(站)可提供基本充电服务。
交通运输部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我国6618个高速公路服务区中,3102个服务区已建成充电桩13374个。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已达157.5万个。但与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相比,充电桩总量仍远远不够。
截至今年6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391.8万套。同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也就是说,充电桩与车辆的比例约为1:3。按照国际要求,要彻底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不便的问题,车桩比应达到1:1。可见,与实际需求相比,当前充电桩的普及仍需加快。相关研究甚至指出,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420万辆。如果按照1:1的车桩比建设目标,未来10年我国充电桩建设仍有约6300万个的缺口。
当然,缺口越大,行业发展潜力也越大。统计数据显示,整个充电桩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000亿元。目前全国共有充电桩相关企业超过24万家,其中2022年上半年新注册超过4.5万家,月均增长率达45.5%。可以预计,由于新能源汽车仍处于快速普及阶段,未来该市场的活跃度将持续提升。这也可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催生的又一新兴配套产业。
充电桩之于新能源汽车,就如同加油站之于传统燃油汽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2020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就与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一起被纳入国家新基建范围,从国家到地方陆续出台了针对充电桩行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受此影响,充电桩的普及速度在近两年大幅加快。
然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现有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在布局、运维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安装分布不均衡,有的区域可能已经饱和,但有的区域网点数量较少。而且,私自安装充电桩也容易受到社区物业等方面的阻力。这些因素使得现有充电桩的实际利用效率无法最大化,也在客观上影响了新能源车主的体验。同时,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普及率不足也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长途出行”的突出制约因素。此次相关行动计划对高速公路充电桩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确实很有针对性。
此外,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充电桩行业涉及设计研发、生产体系、销售维护等多个环节,并非安装一次就万事大吉,例如,“竣工不良”、安装后充电桩损坏的现象就时有发生。总体来看,当前充电桩发展呈现“重建轻运”的特点。这其中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众多企业蜂拥抢占这片蓝海市场的同时,相关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充电桩行业整体效率有待提高。有代表建议,应尽快制定充电站及充电桩建设和维护的法规,规范充电站及充电桩的建设和维护,同时,应完善充电桩接口标准和收费标准。
由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消费者需求不断提升,充电桩行业也需要不断升级。一个典型的问题是,最初的充电桩主要以“慢充”为主,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社会对“快充”的需求日益增长。理想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充电应该像燃油汽车加油一样便捷。对此,一方面需要企业加快技术研发,提升“快充”充电桩的普及率;另一方面,也需要配套电源与时俱进。换言之,面对当前快速上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在推广充电桩的过程中,既要保证速度,也不能忽视质量。否则,不仅会影响实际的服务能力,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尤其是在各种扶持补贴政策的存在下,更要防止出现投机倒把、炒作泛滥的无序发展现象。其实很多行业都有这样的教训,我们必须警惕。
充电桩作为配套基础设施的普及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当充电桩普及化时,不仅会缓解现有新能源汽车车主对充电能源的焦虑,也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因为它会带来更多“安全感”,从而起到“广告”的作用。因此,不少地方都明确要适当超前推进充电桩建设。应该说,从目前的发展规划和现实发展势头来看,充电桩产业确实迎来了春天。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依然值得关注。
苏西
四川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0086 19302815938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