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曾经说过,相比超级充电站以250千瓦、350千瓦的功率,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效率低、能力不足”,言下之意是短期内不会部署无线充电。
但话音刚落不久,特斯拉就宣布收购德国无线充电公司Wiferion,收购价格高达76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4亿元。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自动驾驶交通系统和工业环境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据报道,该公司已在工业领域部署了8000多个充电桩。
意料之外,却也在意料之中。
在之前的投资者日上,特斯拉全球负责人 Rebecca Tinucci充电基础设施提出了为家庭和工作场所提供潜在无线充电解决方案的想法。仔细想想就会明白,无线充电是能量补充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迟早会成熟。因此,特斯拉收购Wiferion并提前占得先机也在情理之中。从公开信息来看,Wiferion技术更多地应用于工业设备和机器人,未来或许会搭载在特斯拉的造车设备上,或者搭载在人形机器人“擎天柱”身上。
特斯拉并非孤军奋战。在电动汽车领域保持全球领先的中国,也在持续探索无线充电技术。2023年7月底,在吉林长春一条120米长的大功率动态无线充电道路上,一辆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平稳行驶在专门标识的内部道路上,车内仪表盘显示“充电中”。经测算,一辆新能源汽车行驶后所充入的电量,可以让它继续行驶1.3公里。去年1月,成都也开通了中国首条无线充电公交线路。
在新能源行业,特斯拉具有示范效应。从一体化压铸技术到4680个大型圆柱电池单元,无论是技术、工艺还是产品创新方向,一举一动都常常被视为标杆。此次布局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能否助力该领域走向成熟,推动无线充电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电磁感应VS磁场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哪种更好?
事实上,无线充电技术并不新鲜,也没有很高的技术门槛。
无线充电从原理上来说,主要有电磁感应式输电、磁共振式输电、微波式输电、电场耦合式无线电力传输等。在汽车场景中采用的一般为电磁感应式和磁场共振式,又分为静态无线充电和动态无线充电两种。第一种是电磁感应式,通常包含供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两部分。前者安装在路面上,后者集成在汽车底盘上。当电动汽车行驶到指定位置时,即可对电池进行充电。由于是通过磁场传输能量,无需任何电线连接,也就不会有导电触点外露。
目前,上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手机无线充电,但缺点是传输距离短、位置要求严格、能量损耗较大,可能并不适合未来的汽车。即使距离从1CM增加到10CM,能量传输效率也会从80%下降到60%,造成电能的浪费。磁场共振无线充电该技术由电源、发射面板、车载接收面板和控制器组成。当电源的电源发射端感应到与其谐振频率相同的车载接收端的电能时,通过磁场的同频谐振,将能量通过空气进行传输。
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请随时联系我们。
电话:+86 19113245382(whatsAPP,微信)
Email: sale04@cngreenscience.com
发布时间:2024年6月1日